吉城村海域 (材料图片)。莆田
金秋时节,吉港闽中湄洲湾畔东吴港区邻近1国内外精品自在线播放吉城村1000多平方米的辐辏芳华海域,轻风如奏。海丝明黄色的莆田黄花鱼饲养网箱,整齐划一地散布在湛蓝宽广的吉港海面上,蓝色的闽中环保塑胶浮球下一挂挂的牡蛎正进入生长期,海带饲养户们逐步入海下苗……
这片海域,辐辏芳华便是海丝古代吉了港所在地。吉了港,莆田古称鸡了港、吉港鸡了城。闽中千百年前这儿是辐辏芳华海防要塞,商船来往频频、海丝人丁昌盛;现在这儿化身海洋草场,渔民“躬耕”万顷碧波、“放牧”湛蓝家乡,托举着港区渔村的复兴梦。
宋元时期,泉州刺桐港一跃成为世界闻名的东方榜首大港,与之相去39海里的莆田,自古被誉为“海滨邹鲁、文献名邦”,凭借着优秀的港湾条件以及与泉州一衣带水的海洋经济圈地缘联系,亦成果了丝路扬帆、商贾辐辏的富贵盛景。
背倚群山、拥江抱海的莆田,连绵着400多公里海岸线,被湄洲湾、兴化湾、平海湾三湾盘绕1国内外精品自在线播放散落在各港湾的白湖、宁海、迎仙、通应、端明、平海、冲沁、浮曦、吉了、小屿、太相等古港口,成为其时海上丝绸之路过往商舶蕃客的重要交易港口。其间,吉了港以其共同的区位优势更有目共睹。
“一日到吉了,三日讲未了”这句至今在莆田撒播的俚语,讲的正是莆田旧日的吉了港商贸来往频频,新事物层出不穷,一天的所见所闻多到三天都讲不完。作为曾与台湾鹿港混为一谈的古港,在今日的莆田东埔镇吉城村仍然能从古海岸、古寨城墙遗址中探寻到过往茂盛而喧嚣的海丝踪迹。
闽市辐辏,海贸昌盛。
“眼前这片海域便是古代吉了港的一部分。”站在湄洲湾北岸经济开发区东埔镇吉城村南宫沙滩上,村民林仕民向记者介绍这片海湾的宿世此生。吉了港坐落北岸经开区左海岸华胥山麓临海的东西两澳,宋代称吉蓼。吉了港开埠于宋熙宁四年(1071年),初名“系蓼寨”,据传是因吉蓼海岸长满蓼蓝、水蓼等野生植物,商舟渔船停靠于此,船工多系缆绳于蓼草头之上,故此地亦有“系蓼”之称。
城因港兴,吉了港毗连泉州泉港、湄洲岛,通航条件杰出,也因而带动了吉了城的开展。《仙游县志》记载:“宋击蓼(即吉了)、湄洲之间,为闽市辐辏之所。”
早在唐代,莆田白湖、秀屿、江口等口岸已是当地货品流转的重要口岸。及至宋元,白湖、宁海、和平、枫亭、江口、三江口、吉了等港成为海外船舶集合之处,对外交易昌盛。许多的莆籍商船满载茶叶、瓷器、布疋等从上述港口动身,运往东南亚、西亚甚至非洲,又从沿途各国换回木材、象牙、香料、水晶、玛瑙等进口货。
吉了港在其时既是渔港、商港,又是海防要地、军港。明敞开海禁后,吉了港敏捷昌盛起来。明王小桂著《秒岩管班录》《奉郡守先生论筑城书岩管班录》载:“(吉了寨)人迹万三,居民约千家,皆以渔为业”“商船巨舟,头尾相连。”吉了港作为其时的进出口交易港口,昌盛可见一斑。
“湄洲湾水域深,适合大船飞行,许多船舶从外海进来或中转,处在交通便当方位的吉了港就成为船舶的物资补给站,也带动了莆田对外交易。”北岸经开区党工委宣传部文体股负责人陈顺兴向记者介绍。
林仕民告知记者,曩昔的吉了城演变为后来的梯吴村,后又从头区划调整拆分为东吴村、梯亭村、吉城村。时过境迁,旧时的“闽市辐辏”遗址在今日的吉城村中仍可寻得一二。始建于宋代的东岳庙,庙前有口古方井,上刻“万历庚申年立”,俗称安福井,离海岸缺乏八米,井水却清甜爽口,这口井曾是古码头船民汲水的重要水源地。村中曾开掘莆田市现在仅有一枚完好的元代摩尼教碑文。东吴村海域至今还有多处唐代以来的沉船遗址,2008年,考古队在沉船遗址近1000平方米的规模内均可收集到遗物,主要为青釉碗、罐等。
吉蓼石寨,海防要塞。
每至端午,吉城村就会举办大张旗鼓的海上爬龙舟活动。岸上五帝、妈祖绕境巡安布福,神骑兵、车鼓队、十音八乐队、风俗舞蹈队等风俗部队连绵数里,海上龙舟集结竞渡,当地村民以此留念南日水寨勇敢的抗倭军民,抒情吉祥安全希望。别出心裁的海上龙舟赛风俗活动也揭开吉了寨抗倭史的回忆。
《清一统志·兴化府》有载:宋置曰击蓼寨,亦曰极了。以莆田至此而极也。后讹为吉了。前控南日,右引小屿,左带湄洲,迫临大海。明置巡司,清废。
共同的海防地舆条件让前史挑选了吉了港。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重修寨城,并在此建立巡检司。明正统九年(1444年),兴化府南日水寨自南日岛迁来,遂改称“南日寨”,驻军数千人。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倭船数十艘侵犯,平海卫后所副千户叶巨卿率水军驻扎泥沪澳,驾船迎击,倭船退败。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倭寇再次侵犯,烧杀抢掠,惨无人道,寨堡沦陷,墙垣多被破坏。
因为比年倭犯不休,寨城多被破坏,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王宜奉诏扩建重修寨城于华胥山之麓,易称吉蓼寨。寨堡周长150丈,高1.8丈,厚1丈,垛口308个,门楼二座,吉蓼亦成为莆田滨海要点抗倭要寨之一。清初,滨海截界,吉蓼寨废毁。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滨海复界,村民连续迁回。
现在,从南宫沙滩往村里走,地形逐步举高,层层房子参差,家家户户皆可凭海听涛,寨堡雄风犹存。在东埔镇吉城村党支部书记王建清指引下,记者看到一段长约115米、宽3米、高3.3米的石寨城墙,现该段寨墙已是莆田市文保单位。古城墙连着一座依山势而筑、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金鸡庙,俗称五帝庙,是福建省第七批文物维护单位。古刹分为前后两大座,集金鸡庙、元帅府、三官殿、中军府为一体,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古建筑群落。古刹神祇的焰火之盛,也从旁边面印证着当年的人间焰火之旺。
“撒播至今的俚语‘一日到吉了,三日讲未了’,不只描绘了前史上的吉了城每日迎来送往,新鲜事物多,从宋到清,吉了城共出了八名进士,传有十八胜景,这些丰盛的天然与人文景观也为莆田被誉为‘海滨邹鲁’供给了例子。”陈顺兴说。
耕海牧洋,渔村复兴。
跟着年代变迁,劳动力搬运,交通快捷,日子生产方式的改动,吉了港的互易商货功用也逐步消逝在前史中。吉了港东西两澳成为当地渔船泊船和飓风地利邻近船舶的避风港。曩昔的吉了港,现在,这儿泛指东吴港。
“现在的东吴港比曩昔的吉了港规模更大,吉城村与彼岸的东吴港区罗屿作业区仅相隔7公里,每天都能看到海面进出的大船。”王建清说,跟着罗屿港成为我国东南滨海最大的矿石码头,东吴作业区泊位建造正加速推动,“闽市辐辏之所”的拓海精力又似乎没有走远。
尽管吉了港的姓名鲜少被提及,但当地人与海洋的联系并未陌生,吉城村主要以开展饲养业为主,湛蓝的吉江成片渔排串联如岛,沙滩如金带与岸边古拙的离山宫(妈祖庙)相映成趣。2022年,吉城村获评省级村庄复兴实绩杰出村。眼下,南宫沙滩至落潮最低点的海上浮桥工程预备开工,建成后,浮桥不只便利渔民出海,也将给吉城增加一道海上景色线。
“近年来,村里大力开展海上饲养业,饲养海鱼、鲍鱼、海参、紫菜、海带等,饲养业年收入可达1000万元。”王建清介绍,依托丰厚的前史文明见识和文明资源优势,吉城村也聚力开展文明旅行工业,盘活现有的景点资源,着力打造吉城村渔旅文明带。比方投入资金建造南宫前景色沙滩片区,建造海滨观景台,配套设置休闲设备,建筑游客服务中心,引入餐饮、体会项目;补葺延伸明朝古桥;开发吉城村游乐中心……
“咱们站着的当地,在曩昔是个码头,落潮时,还能看到显露的码头石块。”站在东岳庙前,王建清向记者介绍,邻近海域曾打捞出古沉船,结构和福船相似,首尖尾宽两端翘,尾封结构呈马蹄形,整个船形呈V形。现在,福船模型在新建筑的闽中海上游击队“东吴事情”留念馆中展出。
步入坐落金鸡庙偏殿后院的“东吴事情”留念馆,一方小天井保留着南边古建特征。馆内存有游击队员运用的枪支模型、通讯设备等。“1945年6月7日,康国强、张伯庭、邱子国等闽中海上游击主要领导人在东埔镇东吴村和吉城村被国民党杀戮,部队损失惨重,该事情被称为‘东吴事情’。”王建清介绍,近年来,吉城村不断加大对前史文物、赤色文物、旅行资源的维护与开发,投入200万元对省级文物金鸡庙及周边进行全面补葺,投入20万元提高闽中海上游击队金鸡庙据点消防安全建造,投入35万元对金鸡庙吉江寨古城墙进行补葺,并向民政部门请求资金建造闽中海上游击队陈列馆,助力当地渔文旅交融开展。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漫空。面朝大海的吉城村,从前史中走来,正见证着湄洲湾畔续写的港口雄开万里流的新丝路华章。